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4S发展战略”
2016年10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4S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通信与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了近乎“零时差”“零距离”的沟通与交流便利,人类世界越来越被连接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在分享文明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与挑战,诸如贫困与饥饿、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乏力、资源短缺、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威胁、流行性疾病等,这需要全球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等携手与共,攻坚克难。高等教育作为现代世界文明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需在此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道路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近期由中央政府相继推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与《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份重要文件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均有明确指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在人才培养上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在科学研究上要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此可见,通过国际化办学路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仅符合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
为人类文明与发展作出突破性贡献,以天下事为己任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质。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充分抓住机遇,在对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同时,努力去赢得世界性声誉和国际竞争力。在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背景下,需要为我国科学家参与解决国际重大和前沿问题培养相应能力,搭建相应平台;培养更多有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的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纵览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可以发现,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享有一流办学水平,获得一流国际影响力与声誉的基本经验。为此,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路径。
在走向世界一流进程中需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路径已在国内相关高校达成广泛共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现实中依然还存在众多问题,不容回避。首先,大学国际化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不少高校国际化的项目零散而不具系统性、可持续性,且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不匹配,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整体战略。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水平不高,现实中更多的国际交流还停留在“握手寒暄、你来我往”的浅层阶段,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提升的实质性推动作用不明显。再次,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主动性不足,更多是被动纳入国际化合作之中,在国际化项目设计上以外方高校和机构为主,学生流动以输出为主而输入(特别是高质量的学位留学生)较少等。最后,国际化服务工作质量还有待提高,对高等教育国际规则缺乏理解,学校国际化服务工作还未形成体系,职能部门国际化服务能力还较低等。
研究型大学国际化“4S发展战略”是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摸索出的基于中国国情且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国际化战略,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4S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性、实质性、可持续性及服务型四方面,它们各司其职并有机结合,共同织就了一张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完整且富有生命力的无形之网。
战略性:研究型大学在实施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将国际化战略与国家相关战略相结合,服务于学校发展整体战略。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坚持“战略性”是为保证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办学过程的正确发展方向。一方面将国际化与国家发展相关宏观战略相结合,诸如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国家外交战略(“一带一路”、“金砖五国”合作发展等);另一方面国际化战略要能服务于学校发展整体战略,对于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当前核心战略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要助力“双一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性”还是为了保证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包括项目设计、合作伙伴选择、锚定合作方向、合作模式设计,甚至包括对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创新等。
实质性:国际化办学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具体体现为所培养的人才、所做的科研成果和所提供的社会服务等具有国际化规格与竞争力。“实质性”战略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效性,避免国际合作与交流停留在“握手寒暄”“签订协议”“你来我往”的浅层次,通过“实质性”战略的实施大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不仅体现在三大基本功能的深度国际化,还能借助国际化办学触及教育的深层次改革,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实质性”战略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从被动从属到主动主导的必然路径。“实质性”战略主要表现形式为: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内涵,实现从被动从属到主动主导的质的飞跃;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组织性,实现从个人为主到以组织为主;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依托性,实现零散为主到集群交流为主。
可持续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性是指国际化的项目、状态、效果能长久保持并不断进步发展。同时,可持续性还是高等教育发展“代际公平”的体现,即今天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发展为基本准则,并努力为后代发展奠定更好基础。高等教育可持续性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分散的、个人的交流合作升级到有组织的、稳定的平台、基地合作,其组织化程度增强并自然要求具有可持续性。为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探索: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基本原则基础上,确保合作伙伴的可持续性;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的集成性,提高国际化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政策供给与资源供给,实现国际化发展的资源可持续性;建立相应评估与激励机制,对国际化项目进行动态管理。
服务型: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要构建起系统的服务体系。包括: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对外联络与宣传服务体系;在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不同生活、文化习惯与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构建国际留学生学习、生活甚至工作的服务保障体系;中国学生、教师赴海外留学、交流、开展科研等活动的服务保障体系;国际教员及相关人员到国内高校开展相关工作的服务保障体系等。将国际化服务工作体系构建提升到战略高度,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有重要价值,一方面通过国际化服务质量的提升能极大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进一步缩短与世界高等教育先进国家与地区的距离;另一方面还能降低不必要的风险和麻烦,为国际化相关活动与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在坚持国际化服务型战略过程中,有效转变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服务能力等。
研究型大学国际化“4S发展战略”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坚持国际化办学基本路径,国际化路径的顺利实施需“4S发展战略”支撑和落实。当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也将不断面临新的发展局面和挑战,国际化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也需不断得到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宋永华系该校常务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3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