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需求点就是高校生长点
2016年11月0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一所地方高校社会培训中心,5年变身为拥有一院六所、博士后工作站的工程技术研究院——
地方需求点就是高校生长点
短短5年,从无到有。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可以简略地概括为这八个字。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建村看来,“就是我们找到了北京这个特大城市发展最迫切的需求,然后一头扎了进去”。
地方需求与高校自觉一拍即合
2015年8月,天津港一声爆炸震惊全国,在随后进行的北京全市安全生产大排查行动中,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受命参加多项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很难想象,这个被北京市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委以重任的单位,5年前还只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举办的区县级安全培训结构,主要业务是为大兴区培训安全管理人员。
转机源于学院对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次深入讨论。在高校林立的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该如何融入地方的发展?时任院领导班子仔细研究了部属和地方其他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把特大城市安全生产需求确立为学院攻关的方向。当时北京的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既没有对口的安全工程技术储备,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而北京市安监局也刚刚提出确立安全生产工作社会化的新理念,鼓励高校参与安全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
就这样,高校的自觉与地方的需求一拍即合。2012年6月,在市安监局的支持下,“北京市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研究院”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成立。
高效服务赢得高速发展
研究院成立后,项目源源而来。研究院先后承接了国家安监总局支持的《重大事故防范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安监局支持的《粉尘防爆基础科学研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危化品仓储安全状态监控技术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很多项目都属于急需攻关的课题。
有一个项目最能说明安全生产研究任务的紧迫。2015年底,北京一所高校的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第二天,研究院和北京市安监局就开始商讨预防类似事故的研究项目。1个月内,市安监局的研究任务就下发到了研究院。
繁重紧迫的科研任务,成了学院科研力量重构的催化剂。研究院在学院的支持下,快速完成了对全院科研力量的整合,逐步形成了一院六所的新结构。其中,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建立了石油石化装备安全与运行保障技术研究所;依托化工学院建立了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所;依托信息工程学院建立了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依托人文社科学院建立了安全文化研究所;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建立了应急管理研究所。2015年,“北京市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在市科委、市编办的支持下,研究院取得了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在市人力社保局的支持下,又成功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目前,全院已经有科研人员近百人,其中博士学位50余人,高级职称51人。”高建村说,“全院已发表学术论文103篇,撰写专著7部,获得14项专利授权。”
人才培养供不应求
承接大量科研任务的同时,研究院承担了城市安全管理急需人才的培养任务。从2013年起,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增设安全工程专业,4年累计招收本科生130人,其中,首批毕业生27名。而今年前来联系毕业生前去实习的国家级安全科研单位、北京市安全科研单位、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机构、保险公司、政府机构等单位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安全工程不仅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快速发展,还逐渐成为石油化工学院全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石油化工学院在本科生常规教育基础上,加强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与事故预防方面的教育。其中,在专业教育阶段,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计划增设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化工安全学等内容,制药工程专业计划增设制药安全工程等化工安全相关专业课程。此外,在学生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中,将安全生产理念和职业卫生意识融入实习过程,使学生具有良好安全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
“我们已经录制了网络课程,未来还将开展在线培训。”高建村说,“研究院将继续瞄准地区需求,做大做强。”(施剑松)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3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