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措施及途径
发布时间:2022-10-12 作者:李晓述 王玉珏 欧李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摘要]高校作为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近年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文件并开展多项举措,加强全球胜任力人才储备建设。本文通过对国内156所高校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整体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将收集整理到的1024项措施和16份文件按照主题与特性进行分类,将其培养措施及途径划分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探索、支撑体系构建、推送渠道搭建四个方面。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全球治理;培养措施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形势的稳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新机遇。全球胜任力培养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1999年,《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报告》(United Nations Competencies for the Future)发布,提出了核心价值观、核心胜任力和管理胜任力三个维度的胜任力模型;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哈佛大学联合发布《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让我们的青年为一个包容和可持续的世界做好准备》(The OECD 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分析了全球胜任力四个维度的内涵。以2014年12月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对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此,国家以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全球胜任力人才为目标,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完善选拔方式、丰富选拔手段,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代表参与国际交流;[1]随后,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强政策支持、指导服务、人才培养与组织管理,把培养推送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此后,在各级组织相关政策与举措的支持下,全国各高校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和推选工作陆续全面开展。
本文采取网络调研、实地走访和专家咨询等调研方法,以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为调研主体,对国内156所高校,于2015年-2021年间施行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措施进行收集、整理、研究。调研范围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院校涵盖本科、专科等各层次高校,院校类型既包括综合性大学,也包括外语、财经、医药、农林、体育、艺术等行业特色型大学。除14所高校暂未收集到相关内容外,共计收集到142所高校的措施(含规划文件)1024项、规划文件16份。
一、国内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整体建设情况
高校是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规划文件及措施,包括设置学位项目、加强学科建设、联合国际培养等,加大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一)实施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高校地区分布
此次调研以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为依据,对全国内地高校进行调研,范围覆盖国内3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北京共有36所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是国内全球胜任力培养最重要的地区;上海(16所)、江苏(16所)紧随其后,成为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高地”;广东(9所)、四川(9所)、陕西(8所)、天津(7所)、湖北(7所),基本实现本地区高校较广范围分布。此外,还有部分地区高校对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关注较少,高校分布较为零散(见表1)。
表1:调研中各高校所在地域分布
表2:不同类型院校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开展情况输入图片描述
图1:2015年-2021年所调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文件出台数
整体而言,在京高校由于政策引导、资金充沛,全球胜任力培养起步早,且与国际组织的接触、合作较多,享有更多国际组织实习资源及机会,因此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进展较为迅速,发展较为全面,呈现出支持体系完善、涵盖范围全面、培养形式多样、培养成效显著等特点。此外,部分省市较为重视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出台地方性的支持政策。如武汉市教育局印发《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南京市推出《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办法》;成都市教育局印发《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年)》。地方政府的推动是高校开展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的另一动力来源。
(二)实施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高校类型与关注力度
在此次调研的高校中,综合类高校和理工类高校在全球胜任力培养方面表现积极,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在政策、资源上给予大力支持,拥有极其丰富的培养经验。
外语类、对外贸易类高校也高度重视全球胜任力培养,积极创办各色人才培养学位项目。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硕士双学位项目和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自2015年开始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外交学院开设外交翻译专训班、复语国际人才班、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实验班、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和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实验班5个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建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办国际组织及外交外事菁英训练营,开设4个国际组织创新班和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推出“欧亚校园”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
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高校结合特色学科在全球胜任力培养方面发挥优势。如天津职业大学依托“鲁班工坊”培育高质量工匠人才;中国农业大学与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联合开展农业外事管理能力提升证书项目等人才培训项目。
(三)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规划文件的出台时间分布
所调研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规划文件的出台于2017年-2019年出现高峰期(如图),这与国家政策引导息息相关。
2016年5月,中国科协、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国际科技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推送工作体系;做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的配套支撑工作。[3]要求根据国际科技组织职位特点,通过多元化渠道选拔推荐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外语基础好的专门人才建设后备人才库,并努力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为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及后备人才提供经费支持。在这些举措的鼓励下,高校规划文件的出台逐渐迎来高峰。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公布。在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中提出,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提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十四五”规划纲要颁布后,部分高校与国家政策同步推出中长期发展规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各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规划文件的出台明显减少,赴国际组织实习、交流与参访的项目数量也大幅缩减。然而,全球胜任力培养并未中断,相关培训活动多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的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开设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课程;武汉大学于2021年开办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试验班,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国际组织青年人才训练营,将国际法列入本科招生计划,并与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联合培养国际法人才;北京大学推出2021年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证书项目;西安交通大学于2021年先后推出联合国机构远程培训项目、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举办第一届全球治理青年人才训练营,并首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浙江大学推出2022年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冬季线上项目,获批202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曼彻斯特大学项目;南京大学开办2021国际组织菁英训练班等。尽管疫情阻碍了国际人才培养输送工作的开展,但各高校仍在以开办长短期培训项目、举办线上活动、与国际组织联合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
总体而言,国内高校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分布范围较广,实施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高校涵盖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次,发展程度不均衡,国际交往深入、国际化程度高、校友资源丰富的高校开展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积极性较高,效果较为显著;西部地区则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交流平台以及资源的限制,工作较难开展。第三,不同类型高校在全球胜任力培养方面给予的关注力度不同,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工作开展程度更深、质量更高,外语类、对外贸易类院校同样表现突出;此外,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其发展高峰基本与相关政策出台、实施时间保持一致。
二、国内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措施及途径
本文根据措施的主题与特性对收集到的1024项措施进行分类整理,将其划分为短期培训、长期培养、规划文件、讲座报告、国际组织实习、课程设置、特色活动、专项资助、组织机构、国际组织参访等10类。在此基础上,将国内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措施及途径归纳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探索、支撑体系构建以及推送渠道搭建四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各高校以培养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过硬外语功底、较强综合素质、宽广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且通晓国际组织规则、熟悉国际合作规范的高素质国际组织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进行课程规划与设置。现阶段各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主要聚焦于外语能力提升、专业理论传授、实务技能培训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融入院校自身特色与教学优势。
外语相关课程设置多以加强英语能力为基础,在此之上拓展第二外语教学。各高校积极完善以英语为主体的公共外语教学体系,从听说读写全方位提升英语水平,创新公共外语教学模式,并围绕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具有较广国际通用范围的欧洲国家语言为主体开展第二外语建设。如浙江大学国际组织精英人才计划特色辅修班开设法语或西班牙语课程,[4]武汉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试验班开设法语课程,[5]同济大学开设“卓越德英双语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课程,提供德语辅修专业学习。[6]
国际组织任职所需专业理论课程包括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全球历史、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传播等方面,横跨政治学、法学、世界史、理论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等众多学科。其课程设置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基本知识,通过专业理论传授增进学生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批判性理解,使其具备全球胜任的学科基础。如西北工业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辅修专业将“外交谈判学”“国际关系概论”“国际组织概论”“国际传播与形象塑造”等8门课程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着力加强人才的基础理论水平建设。
国际实务技能课程主要针对在国际组织工作所需的具体技能开展培训锻炼,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参与国际事务、任职国际组织的业务水平。具体课程设计既包括沟通、协作、组织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涵盖国际公文写作、国际会议管理、国际礼仪与习俗、国际谈判、跨文化交际、公开演讲等实务技能的训练。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将“实用国际公文写作”“跨文化交际”“国际组织与法律实践”等实务课程纳入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7]
除基础课程设置外,各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底蕴、院校特色以及国际合作优势开设特色课程。如大连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发挥外语办学优势,以全英文授课方式搭建外语交流课堂环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挥“外语+财经”学科优势,分设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国际组织创新班;苏州大学依托其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合作传统,设置“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开展“国际人道组织及其工作”“红十字运动简史”等特色课程,针对性地向国际人道组织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成为国内高校对全球胜任力专业定制培养的代表。[8]
(二)培养模式探索
各高校对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在完善培养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深化实践活动建设。其中,培养体系建设涵盖学位项目专项教育及通识课程教育,实践活动包含讲座报告、短期培训项目、实习实践项目以及国际组织月、征稿征文等高校特色活动。
培养体系建设是各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核心。按照培养主体,可将学位项目划分为国内学位项目与中外学位项目。目前,国内已有30余所高校开设全球胜任力相关的学位项目,27所高校在全球胜任力培养领域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国内学位项目现已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按照学位类型又可将本科学位项目分为通过高考直接招生的独立本科学士学位(如外交学院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以及通过校内二次选拔的双学位和辅修学位项目。而中外学位项目同样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并以持续5年左右的本科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为主,采用前期国内后期国外的培养模式,毕业后可获得相应层次的中方与外方学位,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联合开设“3+2”本硕连读项目,完成学业后可获北京大学本科学位和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硕士学位。除学位项目建设外,各高校还将全球胜任力培养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设置公共课和选修课的方式,让更多学生接触了解进而选择。
高校各色实践活动主要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以丰富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类型。如以国际组织概况、青年人才项目、国家相关政策和项目资源等为主题,以本校在籍学生为主体,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开设短期培训项目。邀请具有丰富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校友开展以国际组织为主题的讲座、会议、论坛、工作坊等分享性活动,在传授经验和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赴国际组织的热情。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国际组织参观、实地调研、短期访学、实习以及志愿服务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习实践。除此之外,不同高校结合自身优势融入社团风格开展特色项目,以国际组织月、国际组织周、国际文化节、征稿征文、时政研讨、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模拟国际法庭等方式,激发学生在全球胜任力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人翁意识,如东华大学开设“学生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宣传月”活动,北京大学开展“首届北京大学国际组织学青年论坛”征稿活动等。
(三)支撑体系构建
各高校努力构建全球胜任力培养支撑体系,从顶层规划到经费支持,都为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实践解决了后顾之忧。
首先,以培养目标、机制保障、培养路径、推送渠道等为主题制定推行包含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工作规定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文件,全方位完善顶层设计,就人才培养、推送任职不同环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合理配置校内资源,统筹规划发展路径。
其次,高校对国际组织实习实践的支持还体现在其制度建设上。例如,部分高校制定弹性学籍、学分管理制度,对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学生保留一定年限的学籍,同时支持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经历与选修、实践课程的学分认定兑换,个别高校会在表彰奖励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部分高校将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情况纳入推免生遴选指标体系,少数高校单列国际组织实习学生专项保研计划,适当降低有国际组织实习经历学生的专业排名要求,给予表现优异学生推荐面试研究生资格。
此外,高校设有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奖学金奖励及资金补助标准,为全球胜任力培养推送划拨专项经费。如南京大学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奖学金,武汉大学设立第三学期交流奖学金和国际组织实习专项奖学金,外交学院设立“翔宇奖学金”国际组织实习专项奖学金等。部分高校还为赴国际组织实习学生提供在外实习期间的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医疗保险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生活津贴等补助,减轻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与负担。
(四)推送渠道搭建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各高校鼓励学生赴国际组织参观、调研、实习以及志愿服务,通过实地体验增进对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的理解,使得人才培养更贴近招聘需求。
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助力人才推送渠道的搭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等10余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为高校国际组织人才推送搭建主要渠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设“国际组织人才信息服务网”向社会发布国际组织空缺岗位信息及国际组织基本信息,帮助有志前往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者便捷获得有效信息。此外,自2019年起,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联合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从国内高校中选派国际志愿者赴全球各地联合国机构开展志愿服务。
除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搭建提供资源的平台外,各高校努力拓宽推送渠道,积极与国际组织取得联系、开展合作,为本校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推送和人才合作培养机会。如浙江大学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签署从在校生中招募实习生的协议,西北工业大学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签署学生实习实践合作协议等。
三、国内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现状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156所高校的调研,发现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国内高校的全球胜任力培养以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探索、支撑体系构建、推送渠道搭建为重点,已取得较为广泛、丰富的实践成果。通过对各类培养措施和途径的长期实践及优化设计,各高校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动态调整,不断推动独具特色的中国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的形成。
在国内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趋势下,研究亦发现高校间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开展情况存在差异。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工作开展程度不均衡,前者凭借在经济发展、国际交流等领域上的优势,取得了更为显著的培养成果。从高校上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高校的培养工作更为深入,不同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工作重点各异。从措施上看,各高校在讲座报告、组织机构、短期培训、学位项目等措施上的工作开展程度更深,而在政策规划、国际组织实习与参访等措施上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综上所述,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目前已取得国内各高校不同程度的重视,从而促进在校生对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关注以及自身全球胜任力的提高,其长远成效有待在未来中国国际组织人员代表性中进一步检验。在国内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蓬勃开展的形势下,各高校仍需意识到与西方高校在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上的差距,依靠国家政策支持与工作后发优势,针对我国全球胜任力人才队伍现状,进一步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把培养推送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提升到新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作者李晓述系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部长;王玉珏系武汉大学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欧李垚系武汉大学2020级“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试验班”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 [2022-07-19].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4/13/content_5185555.htm#1.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文件的通知[EB/OL]. [2022-07-19]. http://jw.beijing.gov.cn/gjc/tzgg_15688/201710/P020191225428910447356.pdf.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科协、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国际科技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2-07-19].http://www.gov.cn/xinwen/2016-05/24/content_5076210.htm.
[4]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大学国际组织精英人才计划 ——“国际组织与国际发展”(GEP: Global Engagement Program) 特色辅修班培养方案 (2021级)(更新)[EB/OL].[2022-08-03]. http://www.sis.zju.edu.cn/sischinese/2022/0303/c12583a2502674/page.htm.
[5]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武汉大学关于开展“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试验班”招生选拔工作的通知[EB/OL].[2022-08-03]. https://uc.whu.edu.cn/info/1008/10927.htm.
[6]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德语(卓越德英双语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辅修专业[EB/OL].[2022-08-03]. https://sfl.tongji.edu.cn/ce/ab/c18525a183979/page.htm.
[7]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 新学年,新征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课程顺利开课[EB/OL].[2022-08-03]. http://sgg.ruc.edu.cn/xwdt/53739e7c70af4e2bb0572b16a69a38d4.htm.
[8]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 红十字国际学院“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 2021 春季学期招生简章[EB/OL].[2022-08-03]. http://jwb.suda.edu.cn/_upload/article/files/5c/0d/0c541b5d44f78864f35aed8e36e9/58f8cde2-93dc-42db-84aa-a91fb47f6f5f.pdf.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10期)
作者:李晓述 王玉珏 欧李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