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高教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研究动态
设置新专业 高校怎样才能说了算?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5日 00:00   浏览次数:

历经两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近日正式颁布实施。从2013年起,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将按新目录执行。与新目录和新规定相伴的是,今后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

放权于高校,意义重大。那么,高校怎么去使用这一权利?又如何保证高校用好这一权利?记者采访相关人士进行了解读。

两套表格报家底

就新目录和新规定,教育部印发的文件总共100页,其中占了30页的两套表格,告诉高校在自主设置专业时,要具备哪些条件,准备什么样的申请材料。

如果高校要设置新目录中有的专业,就要填写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这一套表格,分9项内容: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2.学校基本情况表;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4.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6.教师基本情况表;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8.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

如果高校要设置新目录中没有的专业,则要填好另一套表格《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审批专业适用)》,内容除了上述表格的9项内容,还要加上3个方面:1.增设专业的区分度;2.增设专业的基本要求;3.医学类、公安类专业相关部门意见。

“我们强调要给学校办学自主权,但任何事情不是无条件的。这些表格的指向很明确,就是高校要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教育部高教司综合处处长韩筠说,她还特别强调:“表格中要求校长亲自签字,这在以前是不做此要求的,想表达的就是责任与权利同样重要。另外,设置某个专业,就要提供这个专业的教师情况,而不是以学校整体师资来论。”

一个平台作监督

除了两套表格,教育部还设专门网站作为这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每年7月31日前,高校要向这个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并在网上公示一个月。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高校提供的专业备案材料、公示期间所提意见、高校研究处理情况等进行形式审核。审核后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教育部。教育部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备案结果。”此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综合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叶取源介绍说。

以上程序适用的范围是高校要自主设置的专业是本科目录内的非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这些专业多达444种,不用审批,只需备案。但是对目录中的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目录中没有的专业,叶取源说:“还要多一些步骤,公示期间教育部将委托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新专业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规范性提出意见,并提交到教育部,该高校的主管部门还要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审议拟同意设置的专业也要汇总报教育部,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需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网上公示程序让我们看到专家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建设这些专家组织呢?“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将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专业设置评议职能。”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说,“同时,专家的意见也会放到网上进行公示,从而接受广泛社会监督。”

一种机制是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这是我国第4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最近一次是1998年颁布的。1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原目录出现多种不适应,从表面上看,是专业不适应社会需求,或是社会急需的人才没有对应专业培养,还有本科与研究生在专业上不衔接,但本质上还是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机制,使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林蕙青说:“主要是两个不到位:一是高校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不到位,二是政府宏观监管不到位。”

这两个不到位产生的一些现象:明明知道某个专业与研究生教育不对应,高校却无权改变;校长看到当地社会对某专业人才的需求,但审批不下来就开办不了;再就是一阵子大家都去追所谓热门专业,无序的结果导致某些专业泛滥,部分高校还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现象,导致办学质量不高。

“所以我们这次强调放权给高校,让他们能按规定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主动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可以静心办学。同时,我们也强调宏观调控,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对于新设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发布年度质量报告,对办学质量低下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等退出机制,我们还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对于过度设置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需要的专业实施国家调控。另外,我们还确立《专业目录》每10年修订一次,目录中的基本专业每5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向社会公布,这也是为了有利于动态调整,增强主动适应性。”林蕙青说。

可以说,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自律、社会进行监督的本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是本次目录修订的核心所在,其目标是为了促进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而只有这样一个机制有效运转起来,才能最终保证把办学自主权用好。(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20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