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 | 内蒙古工业大学:构建“三融”体系 助力教育强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6日 09:32   浏览次数: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 | 内蒙古工业大学:构建“三融”体系 助力教育强区建设

来源:内蒙古教育发布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5日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内蒙古教育发布特推出“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专栏,展示全区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引导广大干部师生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构建“三融”体系  助力教育强区建设





   

   

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教研融通的“三融”体系,有效汇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统筹推进优势资源整合、联合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系列改革,在助力教育强区建设、加快学校晋位升级高质量发展上实现“双提升”,开启校地企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

构建产教融合体系,打造开放办学示范地          
         

聚焦“五大任务”特别是国家重要能源与战略资源基地建设需求,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围绕产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主动对接自治区重点产业链,全力构建“头雁”领航、“强雁”护航、“雏雁”续航的“雁阵式”学科建设格局,建强新能源十大交叉学科方向,布局自治区急需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推动本科专业“调整转增”。近5年新增能源动力等6个填补自治区空白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个硕士点,裁撤22个适应度低的本科专业,新增16个自治区产业急需专业,现有67个本科招生专业中工科专业占比达到79%,国家和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占比达到45%,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进入地方工科高校第一方阵。

协同企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以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为目标,紧密对接“五大任务”人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总学分从原来的180左右压缩到140-160学分,实践教学和选修课比例均提高至30%以上。以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为抓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与蒙能集团等行业企业联合开设卓越工程师创新实验班,通过共建专业,搭建师资、课程、实习实训等共建共享平台,建立“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教学实践基地,全面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加快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近三年新增实践教学基地83个,获批自治区级示范性特色学院8个。

整合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共同体。主动对接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协同引育科技人才,与20余家龙头企业形成有平台依托、有项目支撑的深度伙伴关系。近五年国家部委级平台从1个增至5个,牵头组建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等3个产学研用联合体,与蒙能集团共建智慧运维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华电共建绿色低碳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航天六院共建能源动力联合研究中心,实施一大批校企联合攻关项目。

2023年8月,内蒙古工业大学成立大规模储能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


内蒙古“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方向带头人刘占英,带领团队参与饲料发酵生产过程。        

黄平平教授团队立足内蒙古地理环境和矿山安全监测,深耕微变监测雷达,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构建科教融汇体系,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学校以科技“突围”工程为牵引,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改革,加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全面提升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贡献度。

联合地方打造人才培养“新专区”。围绕自治区现代能源产业,立足学校能源领域的学科专业和教育科研优势,与鄂尔多斯市共建新能源学院、内蒙古高等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按照“特区”理念实施“学院+研究院+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一体化办学,探索建立学校、企业、政府共引共用人才薪资“众筹”机制,围绕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目前,学院共征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55个,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91人,招生培养本硕博学生330人。

重塑有组织科研“新范式”。围绕低碳能源、前沿材料、先进制造、信息通信等优势领域布局重点任务,推进知识、人才、资金、平台等创新要素深度耦合,打破传统的以学院学科为单位的科研组织体系,组建以重点任务为牵引的创新团队,赋予团队负责人人才引进、经费使用、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等自主权,建立基于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形成兵团作战整体优势,学校科研经费连年大幅增长,近五年学校获批省部级科研奖36项,其中一等奖9项。

深耕赋权改革“试验田”。聚焦科研成果产出难、供需对接难、收益分配难等突出问题,不断优化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探索实施成果完成人按90%分配转化收益政策,建立学校规范授权、项目负责人自主管理、负面清单刚性约束的分配决策机制。组建内工科技创新产业园孵化平台,签约合作23家孵化转化、中介服务、基金金融机构,开展存量专利“大起底”,建立高价值专利“滴灌式”培育体系,从成果挖掘、培育、评价、推广、交易等全链条打通成果转化路径。2024年以来,学校共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55项,转化合同金额1.1亿,其中太阳能设施农牧业技术入选“十四五”教育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30个典型案例,煤基固废低碳利用技术单笔转化金额1000万元。

内蒙古工业大学唐术锋团队科研成果“模块化欠驱动机械手爪及机器人末端装置开发与应用”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内蒙古工业大学常泽辉团队“太阳能设施农业土壤跨季度储供热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入选“十四五”教育部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典型案例。

构建教研融通体系,打造创新人才新高地             

学校坚持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定位,着力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校内外导师组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合作指导学生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科创实践;开设学科前沿、专创融合课程,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组建以“小班化、个性化、项目化、学术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教研融通创新实验班。

开展“本硕贯通”培养试点改革。构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通用能力”课程模块,探索“项目化”学习,组织开展“六个一”创新实践活动,促进校内外科研平台、项目和团队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势,激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实施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制度,跨学院、跨专业合作开设微专业,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累计11464名学生修读。开展“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引进120门海外知名院校特色课程,打造300个细分科研训练方向,2023年参与国际交流学生达到529人,超过前十年总和。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学生创意—教师指导—基金扶持—竞赛检验—成果转化”的一体化创新能力提升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基地,开展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实践和竞赛。2019年以来,学生获全国性学科竞赛奖项995项,省部级1303项,年均获奖学生2000余人次,其中在2023年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3项银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2023年12月,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中获3项国家级银奖、10项国家级铜奖

2018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创新团队赴美参加弹力方程式赛车国际设计锦标赛总决赛获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