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透视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0日 11:16   浏览次数:

坚守立身之本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透视
2017-01-09 作者:瞿振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扭住立德树人不松劲

    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6月2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了国际认可。

  10月15日教育部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指出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是培养人才。

    5月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厦门大学联合主办“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10月28—30日,学会在南宁举办学术年会,聚焦“学生·教师·课堂: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会代表达成高度共识:建设一流本科,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使命尤为重大和艰巨。高等教育要服务人民、服务治国理政、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这一切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人才培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高校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和功能,但最为根本的依旧是人才培养。正如习总书记所要求的,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一年来,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加强。清华大学等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既拓展了教师的教学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实现了由重“教”到重“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做到了“老师讲得带劲,学生听得解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心。

    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升温,成为年度工作亮点。众多的高校凝神聚力,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在提升教学水平上出实招、下真功夫,落实落小落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4月,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正式出台,改革的核心是在教学的各环节落实“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教师“教”得如何,更要看学生的学习收获。四川大学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探索实施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和责任担当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主动申请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以评促建,为本科教学加油升温。这些都昭示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变成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实实在在的行动。

    这一年,我国正式成为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第18个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真正融入世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开始与其他成员国达到了实质性等效。这一标志性的突破促进了更多的高校按国际先进理念和质量标准探索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细化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引导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有了新的进展。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高校达到211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81%;学生报名项目118804个、直接参与学生545808人。大赛呼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带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举措不断强化。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为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各地政府、高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2016年,教育部继续实施培养卓越教师计划,资助1000名中西部地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启动实施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2000名中西部教师受益。一些省份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整体推动本省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

    2016年,高等教育坚守使命、回归本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认识在回归,工作在升温!

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9月10日,习近平主席致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贺信: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号召各国青年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7月13日,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10月、11月教育部先后与宁夏、福建、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新疆7省(区)人民政府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

    全球化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跨国界的重要影响。全球化重塑了高等教育的面貌、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和疆域,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创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观”,体现了我国政府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开辟教育合作的新领域,以更加包容的气度推动跨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六大人文交流机制中,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亮点纷呈,各项活动和项目扎实推进且富有活力。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人才培养标准对接、师生互换、合作办学等方面有了新的成效。

    “一带一路”是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互联互通”,人心相通是根本,教育是基础。2016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有了良好开端。教育部先后与宁夏、福建等7省(区)人民政府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截至2016年底,高校全部开齐欧盟24种官方语言课程,教育合作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遥远的邻居”成为同行的伙伴。

    清华大学依据“新百年”战略目标建立的苏世民学者项目在全球招生111人,并于9月10日开学。习近平、奥巴马分别致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学典礼并致辞。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旨在通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学习、丰富的专业实践、多方位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体验活动等,促进青年精英们领导力的全面提升,在加强不同国家青年间的国际理解、全球视野和推动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2月2日举行开学典礼,这是我国公立大学在海外开办的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目前,就读于该校的马来西亚和中国学生已经超过1300人。95年前,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从马来西亚到厦门办学,今天我们到马来西亚办学。对此,中马两国政府高度评价,在联合新闻声明中称赞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新的里程碑”。过去,我们虽有人员的“走出去”和“请进来”,也有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但是,始终没有国内著名大学“走出去”办一所完整意义的分校。现在,我们终于有了!

    以自信从容的心态走向世界,是当今教育开放的鲜明特点。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欠发达国家开放;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坚持平等相待,为我所用;评判以我为主,不强加于人;这种自信和从容,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尊重,高等教育在人文交流中的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作用正日益彰显。

更高起点、更加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12月7日-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明确部署了未来5年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寄望。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年多来,在回望“211工程”“985工程”的成功经验、展望未来思考“双一流”建设中,更加体会到:我们有独特的悠久历史、有独特的优秀文化、有独特的大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各地围绕“双一流”战略,竞相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截至12月,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福建、安徽、河南、陕西、内蒙古、甘肃、河北、四川等省(市、区)陆续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掀起了新一轮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热潮。当然,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只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做强各类高等教育,需要打牢基础、补足短板、整体提升水平,形成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协调、健康、完整的体系。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发展之路,就会一如既往、砥砺前行;就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做善成。
(作者瞿振元,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09日第5版